马玉花,女,回族,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新疆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室主任、分析化学教研组长,教龄8年。主讲《分析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等课程。入选自治区“天山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天池博士计划、校级青年拔尖人才和学术骨干。
导语
“马老师能把复杂的化学公式讲成生活中的故事。”2024届毕业生古丽巴哈尔这样评价。在学生眼中,马玉花是那个把“催化剂机理”比喻成“钥匙开锁”的人;在同事看来,她是教学、科研、竞赛“三栖发力”的代表。八年来,她以“用心灵赢得心灵”为信念,将课堂变为探索之旅,让科研成为育人契机。她先后获得第四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自治区一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二等奖等荣誉,成为学生心中“用专业点燃兴趣”的引路人。
一、课堂创新:让分析化学“看得见、摸得着”
面对分析化学理论抽象、公式繁杂的教学难点,马玉花提出“兴趣-应用-科研-探索”(IARE)启发式教学模式,构建“三创新”教学体系:一是从学生兴趣和新疆实际需求出发,设计32个贴近边疆生活的教学案例,如检测葡萄干成分差异;二是运用动态模型和虚拟仿真技术,将分子结构可视化;三是融合化学史、时代背景与实践应用,如在课堂中介绍庄长恭先生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科技报国的责任。
八年来,她主持自治区教改项目2项,发表教改论文4篇,参与的分析化学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参与的教学成果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学生评教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学院前列,有学生写道:“原本害怕的分析化学,成了我最期待的课。”
二、科研育人:把实验室变成“成长课堂”
马玉花聚焦食品安全检测领域,致力于发展高灵敏度、低污染的光电化学传感新方法,构建多种异质结复合材料,研发的催化剂在光降解污染物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自治区级项目3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_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nalytical Chemistry_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4篇(JCR一区14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4篇),高被引论文2篇,授权专利2项,制定标准5项。相关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她坚持“科研不是少数人的游戏”,积极推动本科生、研究生参与课题。指导硕士研究生朱恩权时,为攻克催化剂固载难题,连续三个月反复试验气凝胶、黏土等载体。“马老师陪我从制备工艺一步步排查,直到突破瓶颈。”现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博的朱恩权回忆道。八年来,她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2人、硕士12人,指导本科毕业设计61人、创新项目69人,学生发表多篇SCI论文,获“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
三、竞赛领航:带学生站上更高舞台
自2021年起,马玉花连续四年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参赛作品。备赛“三创赛”期间,她带领团队深入多家乳制品企业调研,结合企业需求优化“光电传感技术研发”项目,最终获自治区金奖并入围国赛。“马老师连PPT字体都反复调整,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团队成员茹克娅说。四年来,她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大赛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6项,省部级金奖6项;“三创赛”国赛金奖1项;“挑战杯”国赛铜奖1项、区赛金奖1项。她本人连续三年获自治区“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并带领教学团队获批6项自治区教研项目,发表16篇教研论文,团队成员多次在教学竞赛中获奖。
马玉花始终坚守教学科研一线,以“四有”好老师标准要求自己,融教学、科研、竞赛于一体,为边疆培养了一批扎根新疆、服务基层的化学人才。她先后获自治区教学能手、校级教学能手、科研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用实践诠释了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需用爱与责任浇灌每一颗种子。”马玉花说。从课堂到实验室,从指导学生到带领团队,她以八年的坚守,在边疆三尺讲台上传递知识、播种热爱。她的事迹是新疆师范大学教师群体的一个缩影,也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以赤诚之心投身边疆高等教育事业。
上一条:扎根边疆育桃李·体育丹心铸脊梁——记体育学院教师王辉
下一条:矢志美育初心不改 以艺润疆桃李芬芳——记美术学院教师孔倩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