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眼中,她是能让艰深理论“活”起来的“数字魔法师”;在同事心中,她是敢于突破学科边界、用技术赋能传统教学的“创新先锋”。她用智慧与热爱,以“让真理之光点亮学子心灵”的执着,在思政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
数字赋能,重塑思政课堂新范式。面对新时代思政课“入脑入心”的挑战,李可心老师敏锐把握教育数字化浪潮,打造国家级思政金课标杆。她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于2019年获新疆师范大学首批且全校唯一一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先后获自治区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早在2018年,她便获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首批“智慧教学之星”称号。2025年5月,其混合式教学创新成果获第五届全国混合式教学创新大赛优胜奖,摘得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疆赛区特等奖(晋级全国赛)。还获得第四届自治区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比赛一等奖等。
依托自治区“天山英才”教育教学名师项目,她创建名师工作室,带领跨8校团队构建数智教学生态,打造智慧虚拟教研门户平台,首创马克思主义专业课与思政课群知识图谱,培训AI智能体助教,开发2D/3D数字人视频及马克思恩格斯虚拟仿真展馆,将思政课带入沉浸式、智能化的“数智融合”新境界。一位学生在体验虚拟仿真课堂后感叹:“李老师的课像打开了‘任意门’,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可触可感,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在我们身边娓娓道来。”
育人为本,精耕细作润泽桃李。李可心老师始终将“立德树人”铭刻心间,获批第八届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能手”,并先后入选自治区“天池博士”、自治区高校思政课中青年骨干教师、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自治区理论“云宣讲”金牌宣讲员等称号,特色化设置的“青年问道马克思主义”系列活动,指导学生成果突出。一位学生回忆:“李老师用一场关于‘马克思的青春选择’的沙龙点醒了我,她不说教,而是带我们‘看见’思想的力量。”同时,她身兼新疆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新疆警察学院校外导师等,在自治区团校为基层团干部授课,作为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庆祝欧美同学会110周年活动”,将育人智慧推向更广阔天地。
科研深耕,开拓学科发展新场域。李可心老师以科研支撑教学,以国际视野和扎实研究反哺育人实践,她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自治区社科基金、教育部产学合作各级各类课题8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2项(排名第二),以独著或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篇,主编教材1部。2022年以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教师访问学者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政治系学习一年,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对话,将前沿思考融入教学与研究。在学校、学院的统筹规划下,结合国际研究前沿与本土需求,与团队一道申报并成功设立疆内首个“国外马克思主义”二级学科硕士点,为新文科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辐射引领,点燃教学改革“星火”。李可心老师深谙“独行快,众行远”,以名师工作室为枢纽,织就区域协作网络。她积极打造线上虚拟工作坊及其网络集体备课平台,聚焦“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思政课程”。其教改经验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青椒论坛”等平台及自治区教育厅、各兄弟院校中交流分享,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成为动态发布与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一位南疆高校教师感慨:“李老师分享的混合式教学应用模式,有效缓解了大班课互动的难题,是真正的‘及时雨’。”
一线从教10余年,她坚守思政讲台,积极向更富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和同行同仁虚心讨教、潜心问道,通过组建教学团队,率先运用数字智慧教学方式,创新思政课育人体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智慧星火,躬耕不辍,点亮思政课改革。从传统讲台到虚拟仿真空间,从理论教学到学科发展,李可心老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一位思政教师的睿智、一名数字时代“弄潮儿”的胆识,用智慧点亮思想之光,用创新架设育人之桥。李可心老师的教育教学是教育工作者坚守与创新的缩影,激励着更多同仁投身于以数字智慧赋能立德树人的事业,共同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下一条:杏坛逐梦守初心 躬耕不辍绽芳华—— 记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杨艳
【关闭】